發布時間:2023-10-16
(一)打造IP形象
利用微信號、企業微信群、小程序、公眾號、視頻號等流量觸點,并使用品牌IP形象,向客戶進行服務和傳遞內容。
利用呆萌、可愛的卡通形象增加辨識度,加深用戶對品牌印象的同時,拉近與用戶的距離,為用戶提供更加有溫度的私域運營服務。
(二)多平臺互聯互通,完成客戶獲取、運營、轉化目標
以企業微信為陣地,搭建公眾號+視頻號+企業微信+小程序相結合的私域流量體系,建立平臺互通,為用戶提供內容價值、服務價值,完成私域用戶獲客、運營、轉化目標。
①公眾號+視頻號,內容價值賦能
運營公眾號、視頻號,持續為用戶輸出有價值的內容,并吸引新用戶關注。
②企業微信客戶沉淀、運營
在公眾號、小程序和視頻號等設置導流觸點,建立粉絲池,將用戶沉淀在微信號和企業微信群內,通過企業微信實現客戶1V1觸達,運營好客戶群和朋友圈,實現私域客戶運營、管理。
(三)多種玩法聯動,高效積累私域流量
1.自有媒體矩陣,品牌忠誠用戶導流私域
品牌自媒體賬號通過持續為用戶提供內容價值、服務價值,賬號粉絲具有一定忠誠度,根據品牌獲客及目標需求,設置相應的導流“鉤子”,可有效將媒體平臺流量導流私域。
①公眾號導流
在公眾號發布福利活動、產品使用技巧等內容,來吸引新用戶關注,并在公眾號關注回復、菜單欄、文章中設置導流二維碼和導流鉤子,將賬號粉絲引流到企微和企微群中來進一步轉化。
②視頻號導流
視頻號的內容可以挖掘目標客戶情感需求為主,發布一些關于職場的情景短劇或福利活動宣傳視頻,輸出有價值的內容吸引用戶關注,并在視頻號主頁,視頻號直播間設置導流入口,導流客戶至企業微信。
③小程序導流
在小程序主頁設置群入口,點擊添加公眾號后,通過好友歡迎語自動發送進群入口,并結合福利“誘餌”,吸引用戶進群。
2.獲客活動,高效引流
助力活動獲客成本低且效率高,可以借助裂變工具開展多場助力活動,比如抽獎獲客玩法。
可將實物獎品、現金獎品、商場優惠券作為活動獎品,前兩個獎品對用戶更有吸引力,而自有商城優惠券篩選目標用戶的同時,吸引用戶下單,完成用戶轉化。
活動發起后,在私域客戶池、異業合作、電商店鋪等渠道進行推廣,高效引流私域。
3.門店+線下服務引導,線下流量導流線上
線下門店導流主要有兩種方式,主動添加和被動添加,當客戶到店時,可讓導購引導客戶添加好友,或前臺展示企微臺卡,吸引顧客掃碼添加。
在安裝服務、售后服務的過程中,可邀請客戶添加好友,方便日后提供更多服務。
4.電商平臺,成交客戶導流私域
在電商平臺中,可以通過客服引導,埋點設置兩種方式導流。在客戶咨詢客服的過程中,可以讓客服引導客戶添加企微,或在店鋪中設置“安裝”按鈕,客戶點擊后系統會自動回復,發送導流鏈接,引導用戶點擊鏈接,從而添加企業微信號。
5.異業合作,資源互換,精準獲客
尋找目標用戶有重合品牌進行洽談合作,通過定量粉絲交換、互推等形式進行異業合作,精準獲取目標客戶。
6.廣告投放,公域流量導流私域
此外,還可通過線上、線下廣告投放,將公域流量導流私域。
(一)建立客戶標簽體系,分層用戶
使用企微渠道活碼,建立客戶標簽體系,利于企業了解客戶來源,需求,方便后期精細化管理和運營。
(二)社群運營,客戶集中、精細化運營
將客戶沉淀在企業微信號和企業微信群,避免1V1過度打擾用戶的,通過社群進行集中客戶運營,高效運營、轉化用戶。
可將社群進行分類,并根據不同社群定位、運營目標,開展差異社群運營策略、動作。
三、私域組合SKU+差異化運營,提升私域轉化
私域轉化主要是靠社群運營、朋友圈運營,為用戶提供內容價值和服務價值,持續留住用戶,引導用戶進入小程序下單。小程序運營方面,可用高價低頻產品+低價高頻產品相結合的選品策略,并且根據不同產品屬性采用了差異化的客戶轉化策略。
(一)高價低頻產品
高價低頻產品,可通過私域種草和小程序直播進行商品售賣。
社群內通過圖文內容,突出產品特點,并結合限時福利價等促銷政策,吸引用戶進入小程序下單。
相對于圖文內容種草推薦,直播形式能更直觀地進行產品展示,進行用戶互動,并結合促銷政策,激勵用戶下單。小程序直播開播后,通過朋友圈、社群發送直播引導內容,吸引用戶進入直播間觀看,下單。
(二)低價高頻產品
低價高頻的產品,可以通過福利活動方式進行推廣:
1.新人0元購
用戶進群后,通過入群歡迎語,自動推送活動信息,吸引用戶下單,完成新入群客戶首單轉化。
活動采用返積分的形式,積分購買產品可抵現,便于后續吸引用戶下單,增加復購頻次。
2.家居好物推薦
日常家居產品價格低,復購頻次高,用戶決策成本低。在社群、朋友圈,通過圖文、視頻內容種草家居產品,并結合促銷政策吸引用戶下單。
3.產品售后服務,引導下單
在服務群里,主要為已購客戶提供售后咨詢等服務,針對涉及售后服務相關問題,社群運營人員為提供咨詢服務的同時,會引導用戶進入小程序下單對應的家居售后等服務,完成客戶轉化。
由于家電產品特性不一、現場安裝環境復雜、用戶需求多樣,且行業內一直由服務商派工安裝和負責售后,因此服務全節點不透明、服務技能與收費缺乏規范、售后響應處理慢等問題成為行業痛點。